自古以来,读书人多以清贫自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成为千古佳话;而与书香相对立的是铜臭,铜臭一词可参考《后汉书·崔烈传》中崔烈与其子崔钧的对话。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已成为经济主体,人们对金钱的认识也更为清晰,所以既有“一钱难倒英雄汉”只说,也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鬼也不开门”的谚语。
金钱像一把双刃剑,人们希望到到它,却又担心失了自己的风骨……
“钱能通天”?
在开源的世界也是如此。简言之,开源,也称作开放源代码(Open Sourse),意为将自己的源代码公布在网络上,可以免费供其他人使用;
而在开源社区中,开源软件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同时,如果自己对软件进行了完善,也要更新到网络上,形成一个反馈。这其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自愿、志愿的行为。
可以说,在开源的世界中,索取与贡献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追根溯源,开源运动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源,最初被称为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由传奇黑客,自由软件斗士、理想主义者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发扬光大,并于1983年9月27日,创立了影响至今的GNU计划。
开源在一个专利制度盛行的美国社会生根,抵挡着微软等软件巨头的压力,一步步艰难前行。与现在不同的是,在专有软件盛行的年代,开源软件被形容成“毒瘤”,并不受欢迎。对于微软等公司来说,Free Software更像是天方夜谭,Free Software的支持者也只能怀着一腔热血,逆流而行。
开源软件的成长之路上也曾变更过姓名,因为最初的Free Software不仅是自由的的含义,同时也是免费的;为了避免人们将Free Software误以为是免费、廉价、低级的软件,Free Software在1998年正式更名为Open Source,并沿用至今。
毋庸置疑,开源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技术。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成为一种能够极大提升用户采用率模型,但类似于Linux等诸多开源产品,其研发和开源的初心,仅仅是一种程序员特有的热忱,是一种程序员获得成就感的手段,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正如Linus(林纳斯)被问及他自己的Linux已经形成潜在的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但却不能直接获利的看法时;Linus表示:"如果我没有把Linux共享出来,我想我也不会因此得到任何钱,所以我的意思是,这(公开源代码)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开放源代码
请问:开源软件就只有道义可言吗?
道义是一个概念宽泛的词语,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和正义,是我们社会所称赞的一种价值观。但是开源软件如果只有道义,恐怕软件的世界将会少了几抹明亮的色彩。
以红帽(Red Hat)为例,红帽在开源领域的声誉一直很高。它成立于1993年,彼时的中国的技术还停留在DOS变成阶段,作为一家开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红帽目前估值已达到140亿美元。当然,这个数字比微软千亿美元的估值还相差甚远,但是,红帽走出了一条时刻开源软件的企业发展之路。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开源企业家,那么,你要从企业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要让成千上万的免费软件下载,带来一种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可能有人对笔者提出质疑:开源软件是免费下载使用,所有更新换代也完全有社区程序员志愿完成,那企业该从何获利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误区:开源不等于免费。
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多种方式来通过开源获利。笔者在这里只谈如何通过开源企业盈利(个人如何通过开源软件获利暂且不谈),第一种是简单粗暴型,第二种是传统保底型。
区分普通用户与企业用户
简单粗暴型:打造一款满足企业级性能、安全、稳定、易管理的开源软件产品卖给企业级客户。红帽集团就在企业建立之初,就为自己的商业模式做足了打算。将Linux产品分为自由Fedora用户社区和更加复杂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产品。毕竟,企业更注重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他们乐于花钱来购买一个能够支撑Linux应用的企业级产品。
传统保底型:在传统的软件销售中,最重要的是让用户买自己的产品,但对于开源软件,通常在使用之初是免费的,所以很多开源软件企业将目光焦灼在提供付费服务上面。但用户习惯了产品特性时,用户就对这种服务就失去了购买的必要。还是2008年被Sun以10亿美元收购的MySQL,都是开源软件商业获利的成功案例。
开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很多开源软件因其最初是免费的,所以总被当作一种完全出于道义的行为,这种行为似乎不能带来经济利益,只能带来成就感,而现实并非如此;当然,如果你也想通过开源软件来获利,那么你首先要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一开始建立一个活跃良性循环的社区。
笔者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开源不仅是一种良性的社区互动,也可以建立一个符合普世道义标准的营利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