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负责人说Cyanogen的操作系统没有卖点,但是Cyanogen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5000万忠实用户,而且许多新兴市场的厂家也开始预装Cyanogen操作系统。Google试图用Google Play服务来锁住用户,但是有更多的用户寻求个性化和更便宜的手机,Cyanogen的出现让他们多了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更好的选择。
Kirt McMaster 这个人不太靠谱,原定的访谈时间过了 20 分钟,他才出现,而他本人也是邋遢,见了面也没有来声道歉。McMaster 穿着黑色的牛仔裤,上身穿的黑色卫衣怎么看都小一号,脚上踏着棕色的拖鞋,两枚戒指一枚在左手大拇指上,一枚在右手小指上。46 岁的他怎么看都不像创业者,而更像一个懂技术的流浪汉。他的办公室是由厂房改建,从外面看是一个灰色、偏矮的仓库,但是里面却大有乾坤,这是 Cyanogen 的所在地。很快,和 McMaster 的对话就愉快地进行了起来,现在回想访问时他说的话,似乎有那么一点荒谬,他说他们的目标是:“我们要把 Google 爆头。”
现在,Cyanogen 甩枪爆头的时机成熟了:iPhone 引爆的智能手机市场最近出现停滞,似乎正处于新的转折点上。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 25 亿部,这一数据在 2020 年将达到 60 亿部。更快、功能更多的智能手机价格一路下滑,让小米这种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突破纪录。不过,iOS 和 Android 目前控制着智能手机 96% 的市场,在巨头的论战中,我们要选择站队。但是 McMaster 不想参与这场斗争,不愿做苹果和 Google 的棋子,他的操作系统 Cyanogen 已经问世 6 年了,在开源 Android 操作系统界里颇受欢迎。
McMaster 在与《福布斯》杂志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他首次揭露了有关 Cyanogen 不为人知的秘密,Cyanogen 正准备积极与 Google 竞争。最近,Cyanogen 从 Twitter、Qualcomm 等公司手中拿到了 8000 万美元的融资;融资结束之后,Cyanogen 的估值达到了 10 亿美元。据熟悉本轮融资的人说,曾考虑投资 Cyanogen 的微软并未参与本轮融资。不过他表示,微软和 Cyanogen 将在更大的范围上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微软的不少移动服务,比如 Bing 搜索引擎、Cortana 语音助手、OneDrive 网盘、Skype、Outlook 等都将集成在 Cyanogen 系统中。对此,微软公司不予置评,不过现在已经证实有一家手机厂商将在今年下半年出场一批搭载内置微软服务的 Cyanogen 操作系统手机。
投资 Cyanogen 的 Andreessen Horowitz 基金会合伙人 Peter Levine 说,“应用程序和芯片厂家都非常担心 Google 会对整个生态圈进行控制。”而这种情况在科技公司与 Google、苹果的竞争中尤为明显,比如 Box 和 Dropbox 的云盘,Spotify 的流媒体音乐,Facebook、Twitter、WhatsApp 和 Snapchat 的即时消息,Amazon 的在线购物以及微软在多个领域的竞争。当年 PC 还算火爆的时候,微软曾用它对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独裁来控制电脑厂家,到现在说起这件事还是能引发共鸣。第三个选择就是迎来并释放一股新的移动创新浪潮。
Cyanogen 有机会为未来的十亿部智能手机提供操作系统,这一数字将超过已经卖出的 iPhone 数量总和。Cyanogen 官方表示,目前有 5000 万部手机正在运行 Cyanogen 操作系统。许多人花了好几个小时来删掉手机上的 Android 操作系统,只为装上 Cyanogen。McMaster 正在与许多手机厂家谈判,希望他们能够使用 Cyanogen 的操作系统,取代 Android。采用 Cyanogen 操作系统的手机销量越来越好。分析师称每部预装 Cyanogen 的手机可以为 Cyanogen 公司带来最少 10 美元的受益,而且还是保守估计的数字。
当然,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过去几年里都试图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但到最后都没怎么成功,比如微软、黑莓、三星、Mozilla、诺基亚、Intel 和 Palm 等。McMaster 熟悉这些历史,他说,这也是我们选择深度定制 Android 的原因。同时,通过开源 Cyanogen 的源代码,McMaster 希望能够吸引那些受限于于 iOS 和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开发者。这样一来,PayPal、Visa 等公司就可以开发出比 Google Wallet 更好的支付应用;Skype 可以替换系统的电话功能;Spotify 可以成为系统的默认播放器。McMaster 说,“在完美的情况下,操作系统应该知道我最喜欢用 Spotify 来听音乐。跟手机说一句:我要听音乐,它就会打开 Spotify 来放音乐。不过现在还做不到。”
在 Cyanogen 出生之前,McMaster 就希望自己成为斩杀 Google 的使者。回到 2009 年,Steve Kondik 这位 40 岁的创业者、程序员在家中“捣鼓”Android 操作系统。(Android 是开源的操作系统,所有人都可以下载代码并进行修改。只要不破坏里面的内容,比如 Google 提供的应用程序,安装之后运行起来是不会出错的。作为免费的回报,Google 会在应用程序中增加广告,并从用户的设备中收集数据)Kondik 从 8 岁开始就自学编程,到了 40 岁这个年级,头发都快秃了。相比 McMaster 的急性子,Kondik 老实得多。Kondik 最开始“捣鼓”Android 是从用户界面开始的,然后开始提高系统的性能,延长电池续航。很快,一个围绕 Kondik 的几百人小社区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 Cyanogen 贡献自己的编程力量,他们把制作好的 Android Rom 称为“CyanogenMod”。Kondik 说,“完全想到会这样。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
许多论坛开始流传 Kondik 高度定制的 Android 操作系统,到 2011 年 10 月份,CyanogenMod 已经安装在 100 万人的手机上。8 个月之后,用户数量达到 500 万。最后三星公司注意到了 Kondik,招聘他加入三星西雅图研发团队。跟其他员工不同,三星同意 Kondik 继续去做自己的 Rom。“制作 CyanogenMod 占了我生活中很大的时间。”Cyanogen 公司的绝大多数工程师都在西雅图工作。Cyanogen 公司现在员工数量不到 90 人,但是社区中有 9000 位开源程序员贡献内容。
Kondik 负责自己的程序员团队,McMaster 则在不同的科技公司之间游说。McMaster 是加拿大人,大学的时候辍学,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加入了以及硅谷的创业公司,对于数码产品的营销有深刻地了解。他随后负责美国一家小型运营商 Boost Mobile 的营销工作,这家公司现在已经被 Sprint 收购。McMaster 随后又去了 Sony 公司,帮助实现 Sony 公司的移动策略。McMaster 是个技术迷,他很早就买了 iPhone,算是果粉。然而,他“疾风骤雨”般思考的大脑告诉他,开源的 Android 才更有趣。2012 年,他买了一台三星 Galaxy S3,这是首款能与 iPhone 抗衡的 Android 手机,然而它上面的 Android 4.1 系统大失所望,软件完全跟不上硬件。于是乎,McMaster 把自己的 S3 刷机装上了 CyanogenMod,感谢那些程序员的贡献,他的刷机过程很顺利。有一天他在健身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设备上可以安装开源的操作系统,那么用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来使用它。“也就是说,这台手机真的是你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那天晚上,McMaster 在 LinkedIn 上联系到了 Kondik,两人很快就通了电话。电话两头,McMaster 一直都在说,向 Kondik 展示了开源操作系统公司未来的前景。McMaster 还记得:“我是 CEO,你是 CTO。我负责融资。就这么开干吧!”Kondik 邀请 McMaster 来西雅图,第二天两人就在一家酒吧里碰面了。McMaster 的激情让 Kondik 的警惕烟消云散。Kondik 说,“我一开始真的很怀疑。”不到 48 小时,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组建团队,Cyanogen 这个开源项目旋即变成了 Cyanogen 公司。虽然 Cyanogen 社区中有成员对于项目商业化的做法表示不满,McMaster 靠自己的力量摆平了这些抗议的声音。
然而,McMaster 和 Kondik 并不熟投资人的热情欢迎。Andreessen Horowitz 基金会 Levin 的回应很具典型意义:“我不相信一家创业企业可以进入操作系统市场并且创造新的操作系统。”Levin 在 Cyanogen 第二轮融资中加入,并没有在第一轮融资中投资。其他投资人也因为 McMaster 的夸夸其谈而没有进行投资。不过,Benchmark 资本的合伙人 Mitch Lasky 认真地倾听了 McMaster 的演讲。几百万人花了好几个小时来安装 Cyanogen 足以证明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Lasky 说:“市场可以容纳几十亿部 Android 设备。即便是只占很小的份额也是巨大的市场。”
从爱好者到主流操作系统,Cyanogen 进步了多少?
Joseph Reid 一边开着车一边接受我的访问。跟其他 Lyft 叫车的驾驶员一样,Reid 的客户和导航都从安放在仪表盘的智能手机上获取。他车上那部手机是一加手机,这台手机运行 Cyanogen 操作系统,这部手机被 Gizmodo 杂志成为是“无法想象的完美手机”。跟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一加的手机非常出众,售价也只要 300 美元,还不用每个月交高额的合约电话费。Google 的 Nexus 6 手机和一加手机的配置相似,这台 Android 高端机,但是价格确实一加的两倍多。一加手机是 Reid 的第二台 Cyanogen 手机,他的第一部 Cyanogen 手机是由三星 Galaxy S4 刷的。Reid 并不使用三星和 Sprint 预装的那些应用程序,而且 S4 的整体体验低于他的预期。于是乎 Reid 选择安装 Cyanogen 操作系统。“人们在网上说安装了之后手机有多快多块。”有了一加,Cyanogen 更快了。到目前为止一加已经卖出了 100 万部手机。
McMaster 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忙着和其他手机厂商打交道。去年开始,印度著名手机厂商 Micromax 就开始销售预装 Cyanogen 操作系统的高端手机。Micromax 在网上买 Cyanogen 手机,每次铺货几秒就卖完了。Micromax 总裁 Rahul Sharma 说,“人们每天都在盼,每周我们都在加大供货量。”Sharma 说,Micromax 选择 Cyanogen 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手机的需求。不可否认,Micromax 在走小米的路子,造就了一个风靡的品牌和一群疯狂的粉丝。不过 Micromax 跟小米不同的地方在于,小米花钱雇程序员来开发软件,而 Micromax 有 Cyanogen 这个开源的大社区。行业分析师 Horace Dediu 说,新兴市场许多品牌也开始选择 Cyanogen。“Cyanogen 可以成为下一个小米。”选择 Cyanogen 的企业越来越多了。全球第 7 大手机制造商阿尔卡特今年 3 月开始在美国出售 6 英寸的 Hero 2+手机,运行 Cyanogen 操作系统,售价只要 299 美元。与此同时,高通公司也表示将把 Cyanogen 列为参考设计,使用高通处理器的手机厂商也可以根据高通自己的原型模板来生产成品。
让 McMaster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 Blu 生产的手机。Blu 的手机现在在拉丁美洲卖的非常火;消费者可以在沃尔玛、百思买等连锁商店购买 Blu 的手机,Blu 的手机也是亚马逊上最受欢迎的解锁机。Blu 表示将发布首款 Cyanogen 手机,放弃使用 Google Play 套件。虽然具体细节还没有公布,Blu 的总裁 Samuel Ohev-Zion 表示,这款手机将安装 Amazon 应用商店、Opera 网页浏览器、Nokia Here 地图、Dropbox 和 OneDrive 网盘以及 Spotify 音乐播放器。当然还将采用 Bing 搜索引擎和 Cortana 语音助手,全面取代 Google 的服务。Ohev-Zion 说,“这些应用都深度集成到手机中,性能绝对超过 Google 的同类产品。”
这样的手机就是 Cyanogen 盈利的来源之处。现在 Cyanogen 盈利途径很少,只靠收费主题来赚钱(用户还是依赖 Google Play Store 来下载、购买,但是 Cyanogen 计划开发自己的应用商店)。不过更大的机会摆在面前,Cyanogen 计划与应用程序开发者合作,通过收入分成来吸引开发者为 Cyanogen 开发优化应用程序。Cyanogen 的商业开发部总监 Vikram Natarajan 表示,合作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发、内购、特定区域的定制服务等等。与此同时,Cyanogen 还将与手机厂商分享这部分收益,毕竟厂家赚的钱也不多。“厂家装了 Cyanogen 操作系统可以终生获得收益,以前可是闻所未闻!”
尽管 McMaster 的口气很大,Cyanogen 完全可以在不跟 Google 打仗的情况下赢。到目前为止,Google 并未对此言论发表任何评价。在今年的 MWC 上,Google 产品总监 Sundar Pichai 说他不知道 Cyanogen 的卖点是什么,他还提到 Google 的服务很受欢迎,而且还表示有许多手机也不包括 Google 服务业卖的很好。
Cyanogen 的成功之处在于捡起了 Android 自己丢掉的机会,Android 缺乏高端机与苹果进行抗衡,没有 Cyanogen 的个性化定制,这些缺点加剧了投资者对 Google 手机领域盈利能力的怀疑。不过,Cyanogen 的同盟们也没有做出打倒 Google 的言论。Premjilnvest 的 Sandesh Patnam 说:“Kirt 的激进以及 Cyanogen 取得的成功,我觉得没有了这两个因素 Cyanogen 是不会存在的下去的。我希望他们不要这么招摇,不要乱惹 Google。”也就是说 McMaster 对 Google 的公开宣战除了能给 Cyanogen 带来一些头条之外,也有一些副作用:Cyanogen 的曝光越多,原本就不信任 Google 的官员们就会更加怀疑 Google,与其他对立着进行对抗。这样做也让 McMaster 打了鸡血。“任何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现在 Google 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来源:Forbes,本文由TECH2IPO/创见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