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Linuxeden刊登了一篇文章:<<是谁编写了Linux:美国公司!? >>引起轩然大波.
本来Linux基金会做这种研究“Linux Kernel Development”也还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有些人不认真,很轻易的就把人家意思歪曲掉了,还有另外一些人只管翻译,也不去看对错。这篇Blog “Who writes Linux: Corporate America”里面说Linux 2.6.24里面74.2%都是拿工资的人开发的。最终得出结论说Linux是美国公司写的。这个说法非常不严谨。
而在这一篇的开头,作者还是提到了,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0.10068%的Linux内核开发者拿工资”这句话是对的。但作者认为自从IBM进入之后,事情就变了,所以他认为变化的时间是在2001年10月,IBM当时号称要投资在Linux上。
作为一个业余的Linux桌面用户,01年10月这个时间还是早了点,毕竟高调宣传进入和真的发挥作用之间会有一段时间。真正普通用户感觉有变化可能都要 等2.6系列内核发布很长时间以后,驱动增多了,小毛病减少了,国际化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工具似乎也很进步等等,这方面感觉很明显。这些地方就是这些公司 发挥作用的地方。也就是Windows比Linux桌面强那么一小点的地方。
这个就不说了,单说上面那个不严谨的说法。在Linux基金会的研究中,人家随时都注意说明两个词:Change和Improvement,比如提到各公 司贡献比例的表格的标题是:Companies working towar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ernel,数据列的标题是:# of Changes。很明显,Linux 2.6.24不是一个全新的从无到有的作品,它是2.6.23的改进,这样可以一直推进到1991年9月Linus发布的0.0.1版,只有1万多行代 码。
到2001年1月Linux 2.4.0发布时,它有337万行代码;2003年12月2.6.0有593万行代码。而Linux基金会研究的目标只是2.6.11到2.6.24这些 版本的发展变化。里面说得明白:在过去2年半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新增3621行代码,删除1550行,修改1425行,净增差不多3600多行,于是这2 年半就要新增300多万行。这面说的70%以上的代码由公司员工完成的也就是这部分,也就是说那些公司完成了200多万行代码。
而现在的2.6.27似乎是超过1000万行了;虽然不知道这些公司在最早的600万行中能占有多少行,但总之这篇Blog的标题是很难成立的了。
这篇只是不严谨,作者明明在前半段讲了历史,但在说到数据时却突然忘了Linux是个演进项目的重要事实。而另一篇引用这篇数据的Blog文章则进入sb境地了,“白痴对开源的一种看法”,作者力图要说明的是没有什么理想主义,你必须切合实际,“去真正思索或审视21世纪的商业现实”。
凡事不能这么只讲价格,不讲价值。这不是贬低现在那几百万代码以及现阶段工作中的80%的价值,但我实在认为Linux的价值在它前600万行、300万行的时候已经确立了。这样说也许过分,但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个标题解毒——普通人更容易记住那个标题的简单结论。
理想主义者创建伟大的建筑,商业现实主义者会给它的表面抹平,还要刷上色彩,添加各种配件,让它更吸引人,更好卖;然后会因为不断的装修搞得外墙破败不 堪,内部漏洞百出,请再好的美术大师也难以搞出好的作品了,最后还会因为自身的重要把自己压垮。Vista就是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