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在《反垄断法》诞生的第6个年头,中国不算成熟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学会用这一律条来促进市场公平。
这一次,目标指向“难啃的骨头”——外资巨头。
高通、微软、宝马等,在通信、科技、汽车领域几成一方霸主的外资公司,目前正身处反垄断风暴中心。接二连三的突击调查,让这些外资措手不及。而这背后,则是来自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的决心。80人的工作小组调查高通、“几乎无一幸免”的外资车企,有的垄断事实已经确认,有的已到了罚款的境地。升高的反垄断水温,谁都不敢轻视。
而伴随着一系列的反垄断调查,这些外资巨头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所行的“罪状”也都一一浮出水面。让国产手机厂商苦不堪言的高通专利授权收费模式,微软存在着搭售软件和强买强卖问题,以及进口汽车长期的价格偏高和零配件价格高企现象,在此次反垄断风暴中,皆成为调查重点。
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阵地。经济,甚至外交都将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已启动的反垄断调查最终走向,仍不确切。但或可肯定的是,这种调查将持续。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自由贸易和开放竞争,为促进市场公平,反垄断执法将会成为常态。
微软垄断面临重罚
从美国本土到欧盟,微软公司在十几年来一直受到针对其垄断的质疑和裁判。近日,微软在华也因垄断而被正式立案,同时面临着最高6亿美元的处罚。
微软在华被立案
短短7天内,国家工商总局对微软进行了两次反垄断调查。7月28日,工商总局对微软在中国内地的四个经营场所进行了搜查,并突击检查了外包公司埃森哲。
被调查的第二天,微软就正式做出回应称“始终如一遵守并符合中国法律法规”。这一声明并没有阻止工商总局8月4日的第二次行动。
工商总局为此次反垄断行动做了很长的准备。据了解,在去年6月份,其就对企业举报的微软问题进行了核实,并约谈了微软和相关企业,微软方面也提交了相关报告,但都没有消除微软反竞争嫌疑。
微软目前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信息安全、搭售和强买强卖。
在信息安全方面,去年6月,NSA和联邦调查局共同在2007年启动的一项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棱镜”项目被曝光。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多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棱镜”计划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监听,许可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同时,中国确认了“棱镜”在对华窃密方面,微软、谷歌都有配合。
在国家信息安全需求的刺激下,业内分析,接下来将是自主操作系统研发以及银行等关键行业以国产厂商替代外企厂商等的高潮。此轮动作并非单纯的中美贸易纠纷。
在搭售方面,许多国内科技公司对此愤愤已久。
早在2007年,金山就采取免费攻势,开放WPS来抵制微软Office。此外,包括金山、中科红旗、永中等公司都曾控告过微软垄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目前正在筹备联合80余家企业组成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联盟,其中包括8家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这些厂商集体抗议微软利用Windows的垄断市场地位搭售其他软件的行为,比如浏览器、播放软件等。
“微软的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厂商的利益,并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建议对计算办公系统设备预装的Windows加强管理。参照欧盟、美国的做法,不能随意搭售任何其他应用软件。”倪光南表示。
而在强买强卖方面,则主要是针对用户。微软不时会联合当地工商突袭一些公司,打击盗版,即使是公司所有电脑都运行正版软件,如果装的是家庭版,而不是企业版,按照微软认定也属于盗版。微软将对此进行索赔。
今年年初,上海博科软件公司也遭遇微软带领工商打击盗版,索赔金额超过600万元。
微软认为,上海博科侵犯了其四类软件:一是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软件;二是Microsoft sever系列软件;三是微软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系列软件;四是微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
微软要求针对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软件赔偿约71万元;针对Microsoft sever系列软件赔偿约405万元;针对微软开发工具赔偿约48万元,针对微软Office办公软件赔偿约140万元。
这些事实都指向了微软在华的垄断行为。
在我国,可以调查垄断的共有三个部门:国家发改委负责调查价格垄断;商务部调查商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垄断;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外销售、存在不合理交易条件等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的调查。
根据《反垄断法》第47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而根据微软公司财报,其2013全球收入为657亿美元,中国市场收入约占其收入的10%。如果处罚以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来计算,微软面临的最高处罚为6亿美元。
依靠反垄断保创新
“8月份是中国反垄断‘扎堆儿’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对新金融记者表示。6年前,同样在8月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垄断法》正式施行。
白明表示:“对于中国的政府部门而言,要判定国外企业在华业务是否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不仅要看是否存在溢价,更要看溢价是否合理;同时不仅要看是否存着市场集中,也要看靠什么取得的集中地位。在此基础上,还要看这些企业是否存在着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限制竞争等情况。”
按照我国《反垄断法》第13条的规定,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达成垄断协议,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不过,这一过程存在着取证难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取证难,中国的政府部门才会直接进入上述企业进行调查取证,包括询问当事人与核对相关文件,而有关企业也需要予以配合。”白明表示。
在国内,反垄断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特别是在科技行业,近年来最广为人知的是2012年奇虎360反腾讯垄断案,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
腾讯在和奇虎360的竞争中,曾一度做出过“一个艰难的选择”,强制用户在腾讯和360之间二选一。
奇虎360曾在诉讼中表示:“腾讯的限定交易、搭售行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追随策略的体现。模仿市场中成功的创新性软件,利用其庞大的用户资源,搭售即时通讯软件,如果遇到反抗,即采用限制交易行为,扼杀企业。”
“实际上可以参照奇虎360诉腾讯一案来看微软垄断,两者是十分相似的。”一奇虎360内部人员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周鸿祎有一位偶像,叫马克?安德森,他是Netscape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微软反垄断的推动者。”
1994年,Netscape浏览器问世,当时已经是微软“一统天下”的时代,微软为了避免Netscape的威胁,在Windows系统中默认捆绑了IE浏览器。微软替用户投票,直接导致了Netscape的出局,最后,马克?安德森不得不把Netscape卖给了美国在线。
但与此同时,微软捆绑浏览器也引起当地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
周鸿祎曾自己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微软利用捆绑干掉Netscape以后,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干掉Google;或者Google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屏蔽掉Facebook,让用户找不到它。大公司这样的玩法,在中国互联网是屡见不鲜的。”
事实上,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因搭售问题遭遇过众多反垄断调查,而结果多以罚款收尾,其中,微软在欧盟被罚款金额已累计超过20亿元。
欧盟官员曾指控微软企图通过捆绑浏览器到Windows系统来阻碍竞争对手,因而伤害了创新并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引发该指控的是来自挪威浏览器厂商Opera的申诉。
在著名的欧盟微软ie反垄断诉讼案中,欧盟和微软曾有过历时10年的拉锯战。最终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在2009年末接受了微软的浏览器提议,即允许欧洲用户选择IE以外的其他互联网浏览器。
但随后,在2013年,欧盟委员会再次宣布,因为微软未遵守2009年反垄断调查后的和解承诺,对其处以5.61亿欧元罚款。
此外,美国自身对微软垄断的打击也十分严苛。“反垄断法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宪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很成熟。早在1890年,美国就出台了被认为是第一部反托拉斯法的《谢尔曼法》。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司法部还根据反垄断立法责令著名的AT&T公司分拆。”白明介绍说。
针对微软采取的反垄断行动,美国司法部认为,这是为了创造竞争环境,以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反垄断问题专家罗伯特?利坦认为,在美国的绝大部分行业中,创新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微软一案必须具有开创先例的价值。
国内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
长久以来,国内科技公司对微软虎视眈眈,但碍于其垄断的地位,一直无法在关键性产品上发力。
反垄断行动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戴尔日前宣布将在其商用电脑系列中预装中标麒麟Lunix操作系统,以满足中国用户对操作系统的多元需求。该系统由中标Linux和解放军银河麒麟合并而成。
此外,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联彤网络通讯也发布了自主开发的中国操作系统COS(China Operating System),可应用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许多设备,旨在打破谷歌、苹果和微软系统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由于国产操作系统整体生态环境的缺失,其壮大还需要等待许多条件的成熟。
Linux操作系统内核程序员林宇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现在所谓国产操作系统,也都是基于Linux改装的发行版,但Linux最起码的生态系统都没有建立起来,一些软件不兼容,最简单的,QQ都不能运行。之前国家放出了一批采购名单,深度、中科都在里面。深度以前就是做微软XP系统优化的,现在它的deepin Linux就在名单里面。”
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用户会用脚投票。
“即使真正做了所谓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家出来之后,用户也可能会卸载重新安装。”雨林木风创始人赖霖枫对新金融记者说。
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中科红旗软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商之一,2000年由中科院创立,负责开发红旗Linux操作系统。
其公司年收入从未超过1000万人民币,因此接受政府补贴,政府希望能够推广该操作系统,令中国不再依赖美国微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挣扎后,公司于今年6月27日宣布破产。
对用户来说,微软视窗系统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极少会有人选择处于弱势的国产品牌。赖霖枫说:“操作系统的问题不是国产还是国外的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问题,就好像互联网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XP之后,你觉得看到过什么更流行的操作系统呢?连微软本身也改变不了这种局面。”
微软几次延迟停止XP服务就是一个证明。
早年间优化微软系统的公司,在近几年来都洗白然后转正,特别是在国家也有意扶持国内公司的背景下,许多公司从最初的“改造”转投向研发。但实际上在微软阴影下,日子也并不好过。
雨林木风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其早年以优化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业,后来则转向希望“做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开拓者”,推出了ylmf os。
但现在ylmf os改名为StartOS,由东莞瓦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作和发行。操作系统的更名也暗示了雨林木风重心的转移。
“我们现在负责研发云存储社交产品115网盘,现在的用户量一亿多。从市场化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更关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手机方面的操作系统主要是苹果和安卓。如果单纯从国产操作系统层面讨论,应该是不够的。因为等你真正投入研发,又进入了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会继续吞噬所谓的传统互联网。”赖霖枫如是说。
用他的观点来说,操作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未来都会在云端,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转型,选择做云存储。
在微软系统生态健全且强势的大势下,这或许是国内科技公司能够“走快一步”的好的选择。
高通公司垄断或将有定论
移动芯片巨头美国高通公司成为今年第一个反垄断调查目标。经过近9个月调查取证之后,目前有消息称,发改委已经确定了高通垄断的事实。
“逃不掉”的高通
对高通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或将有定论。
日前有消息称,发改委已经确定了高通垄断的事实,正在向中国公司调查高通的销售数据。此时距离对高通启动反垄断调查,已近9个月。
新金融记者了解到在此期间,发改委曾突击搜查高通北京和上海公司,调查手机制造商、芯片制造商和其他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取证。高通也在声明中表示,将全力配合发改委的调查。
公开消息显示,7月11日美国高通公司总裁Derek Aberle第3次率团队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反垄断调查的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并接受调查询问。
事实上,这并不是高通首次遭遇反垄断调查。
2005年11月,高通在欧盟遭遇诺基亚、爱立信等6家厂商的反垄断诉讼。2009年7月,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指控高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包括迫使日本公司签署交叉授权协议,以及阻止专利持有人进行专利维权。同期,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对高通处以2.08亿美元的罚款,指控高通收取不同的许可费率。
“此次国家发改委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主要原因是高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飞象网CEO、资深通信专家项立刚告诉新金融记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厂商,高通在3G和4G领域拥有1400多项手机专利,在知识产权方面处于强势地位,按照《反垄断法》规定,高通属于“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一位国产手机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由于研发门槛较高,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厂商能够自主生产芯片,无论市场规模、技术能力相对高通都很弱小。
据了解,目前4G芯片市场主要有高通、海思、联发科、Marvell、博通等5家厂商。由于掌握3G、4G标准的核心专利技术,高通在手机处理器多模多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完整2G/3G/4G手机芯片解决方案的企业。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市场上80%的4G手机芯片来自高通。这种情况下,高通从中国市场获利颇多。
根据高通公司此前发布的截至2013年9月29日的年报显示,该财年高通营收2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成。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为12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9%。
极高的占比,也使得高通对此次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非常重视。
7月24日高通宣布,将面向中国的创业公司提供总额最高1.5亿美元的投资。此举被业内广泛看作是高通对中国市场的示好之举。彼时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本土半导体行业发展,高通愿意支持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
当然更为严峻的事实是,自高通总裁Derek Aberle在同天的财报分析会上坦承中国国家发改委的调查将影响公司业绩后,截至目前高通的股价下跌幅度已超过10%,市值蒸发了约130多亿美元。
诟病“高通税”
让高通在国内陷入反垄断调查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备受争议的高通模式。
据上述国产手机业内人士介绍,高通将芯片销售与专利许可相捆绑,与高通合作的国产手机厂商除了购买高通芯片需要付费,还需要向高通支付整机价格一定比例的专利费用。
这便是高通的做法。不向芯片厂商授权,转而向这些芯片厂商的客户收取专利费。其专利授权费包括两部分:第一,固定的授权费,通常为每个厂家50万美元;第二,浮动的专利使用费,即按手机的出厂价向手机厂商收取一定比例的专利费。在中国,WCDMA和CDMA手机的专利费收取比例为5%,LTE的专利费收取比例为4%。
高通2013财年年报显示,其专利授权业务以30%的营收占比,为高通贡献了高达87%的税前利润。
这种收费模式在业内也有“高通税”的说法。
“高通建立的这样一套模式事实上是为更多企业提供了机会,那些核心技术研发实力较弱的手机设备制造企业,并不需要面对技术壁垒,只要交纳了专利费后,就可以在产品的层面和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但与此同时,高通昂贵的专利费却难免影响到了手机终端制造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手机产业。”项立刚说道。
不仅如此,业内甚至总结出高通在华“七宗罪”。
根据曾在今年2月份向发改委递交材料举报高通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介绍,发改委针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案,主要针对以整机作为计算许可费的基础、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许可、要求被许可人进行免费反许可、对过期专利继续收费、将专利许可与销售芯片进行捆绑、拒绝对芯片生产企业进行专利许可,以及在专利许可和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等7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
“罪状”的背后,最近一两年国内千元智能手机终端成为主流,由于深受高通专利收费的影响,利润率只能维持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很多智能手机厂商变相为高通打工。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厂商的利润率整体处于极低水平,作为龙头的华为、中兴和联想的手机利润率分别仅有1.2%、-0.3%和0.4%,均值不足0.5%。
这使得整个通信产业对此次高通反垄断调查密切关注。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确认高通垄断事实,那么将迫使高通在专利费上作出更大让步,一定程度上利好国产芯片业、手机厂商。
汽车反垄断 多家涉案
如果说对微软、高通们的反垄断调查还存在着“枪打出头鸟”的味道,那么对外资汽车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则属于行业性动作。而持续调查之后,进口汽车价格虚高的现象终于出现破冰。
多品牌遭查
奔驰、宝马、奥迪、克莱斯勒……进入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车企名单越来越长,盘点发改委月余的反垄断调查路线图,盘点没有被到调查的企业名单,显然要比被调查者更加容易。
8月6日,由上海发改委和湖北物价局执行的对克莱斯勒和奥迪的调查结果出炉,两家企业被确认存在垄断行为,罚单将会在近期发出。
在此之前,江苏省物价局对已对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进行了反垄断调查,是否存在垄断行为正在取证阶段。
“发改委对汽车行业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之前从未有过。”知名汽车评论员童济仁告诉新金融记者,显然这一次,发改委动真格的了。
进口汽车价格比国外市场高出不是一点半点,长期被诟病。有统计显示,国内进口车售价普遍高于海外市场2.5倍左右,极端案例的路虎揽胜某种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至少为人民币189万元,而其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仅相当于人民币约54万元。因此引发的汹涌民意被认为是此次反垄断调查启动的重要原因。
上述德国企业之外,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
事实上,早在7月下旬开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就已经询问多家知名车企的负责人,调查结果显示,外资车企存在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嫌垄断行为,很快将出台有关处罚结果。
童济仁介绍,在汽车领域,垄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企业对经销商进行价格限制,即可视为垄断行为。
此次针对外资汽车反垄断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发改委官员曾经表示,反垄断法虽然不反对大企业本身,但进入反垄断执法视野的往往是大企业,这是由《反垄断法》本身特点决定的。
纵向也垄断
与进口汽车价格高遭到普遍质疑不同,汽车市场是否存在垄断并没有形成一致看法,所谓垄断的表现也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中国汽车终端市场上,几乎所有世界知名品牌都有在销售,并且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形成相对垄断,更遑论像微软、高通那样的绝对垄断。
新金融记者了解,此次发改委的果断出手,与进口汽车长期的价格偏高和零配件价格高企关系密切,而这主要针对的是被称为纵向垄断的隐形垄断局面。
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外资品牌“整车配件零整比”(市场上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一般在400%左右,最高者超过1000%。
一般来讲,所谓的纵向垄断是指在上下游、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比如零部件系统,业内人士介绍,零配件体系是非常封闭和垄断的。而相对于欧美汽车公司,日系车企是最为封闭的体系,多采用的是独家供应模式。但目前为止,对日资企业的调查力度并不强大。
根据《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此次对汽车企业的大规模调查不但在行业内绝无仅有,更被认为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最大规模的行动。
肯定是对消费者有好处的,最直接的就是价格的变动,车企开始主动向消费者示好的背后其实就是表明了对调查的态度。
价格现松动
在发改委的强势调查之下,曾经掌握着市场话语权的豪车品牌价格出现松动。
8月3日,北京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宣布,“回应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从9月1日起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
此次降价主要集中在维修配件上,并未涉及整车销售。此次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调整将涵盖梅赛德斯-奔驰全系车型,范围包括超过10000个配件。其中,挡风玻璃(1028,-19.00,-1.81%)降价29%,转向助力泵降价24%,散热器价格下降16%。
“我们一直致力于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优化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将更多的优惠回馈给广大客户。通过此次调整,部分维修配件价格平均下调15%,进一步降低了客户使用车辆的成本。”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售后服务执行副总裁南迪这样表示。
相对于奔驰的早宣布、晚启动策略,另个一豪车品牌宝马则直接得多。虽然宣布降价的时间晚了3天,实施时间却早了很多。8月7日,宝马公司发布信息表示将从8月11日起,下调原厂零部件的批发价格,包括车身、压缩机、发电机、电瓶和刹车盘等在内的2000余件产品,平均降幅达20%,其中车身部件下调45%,发电机下调40%,电瓶下调25%,刹车盘下调20%等。
“这其实也是企业的一种态度,表明不会和相关政府机关顶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多家外资车企目前正在紧急与咨询公司和相关机构联络会商,探寻发改委此次调查的底线和应对办法。
与相继明确进行价格调整相比,各大汽车企业对风暴般反垄断调查态度则暧昧得多,面对记者采访,多家车企相关负责人士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新金融记者 曹晓龙 王琳 彭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