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离职归国创业的李志飞,在办公室装潢上也延续了Google的一贯调性,LOGO是正宗的Google色系。
李志飞是Google Translate的主要作者,自然语义分析方面的专家。前一段时间,他刚刚回到硅谷走访了一些当地的科技公司,以前硅谷曾经是他工作生活的地方,但创业之后再回去,心情可能又不太一样。因为在国内分公司注册流程的繁琐(而且近似死循环的无解),他在朋友圈里已经有过“怎样玩死一家创业公司”的吐槽。
“硅谷的环境对于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大吗?”
“没有支持(话音一落,李志飞和先锋志(vangzine)都笑了)。政府根本不理你,你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李志飞说,硅谷的各种条件都会非常透明,基本上不会遇到非自身原因的阻碍。
雷锋网曾经发过一篇《三藩市政府,弱得有理》,是先锋志(vangzine)在硅谷考察时有缘接触到三番市政府人员,听过来自他们的一些说法:“the companies are smart and Government is stupid”,政府促进创业的方式就是“不管”,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只要做好基础建设和教育投入就好了。
如果做人工智能,硅谷和谷歌才是殿堂,李志飞为什么要回来?“就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问题。”李志飞说,大公司追求大影响力,项目一旦开始就是大投入,灵活性、可变动性很小,但人工智能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性的项目不能像函数一样可以被清晰定义、知道需要解决ABCD四个问题,因而通过自上而上的规划很难成功;反而小公司因为资源有限,被迫不停地思考,有机会去解决更实用的问题。
“在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跟最牛的人一起工作、能接触更好的资源,有的人就这样做一些研究、发一些论文,也很有成就感,但是最终做成什么样、能够被用在什么地方,具体做技术研究或者产品的人并不关心,对我来说,单纯的技术创新、论文成果吸引力已经不大了。”从李志飞的描述里,先锋志大概也能明白:他感兴趣的是技术的应用,而非技术本身的突破。
之前吴恩达加入百度、Google通过收购收揽了几个深度学习的大拿,一度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这些艰涩词汇带入大众视野,用这种方式被大众熟知,身为人工智能从业者的李志飞颇感无奈。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绝对不是某几个深度学习的大牛,当然他们做的事情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被媒体过度放大,而一些真正在一线做了大量实验和研究的人反而被忽视。”
李志飞说,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细分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一小块领域取得了比别人多一些的成就,他可能可以把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从90%提高到92%——“但是不要忘了90%的工作是谁做的”,深度学习不是应用学科,而是基础科学——像数学一样,一旦取得进步会惠及很多其他的领域,但真正推动一些技术实现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材料、物理等等能被人直接感知到的应用学科(这或许是李志飞从偏研究的Google离职做了偏应用层面的“出门问问”的原因),所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不是深度学习,更不是某几个深度学习的大牛。媒体喜欢追逐那些满头光环的偶像,而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语音识别、无穷无尽的实验室研究者这些在应用层面的做了大量工作的人反而无人问津。
“媒体喜欢塑造偶像,然后把功劳都归功于寥寥的几个人,但世界不是这么运作的。”
李志飞的语气隐约有一些郁郁不得志的感慨,不过好在出门问问实现了他的一部分愿景,目前在国内同类产品里,出门问问的表现应属最好;高德地图和大众点评的语音输入里用的也是出门问问的语义分析技术。
“现在的成果和你当初决定创业时预期的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主要还是在技术层面,当时以为一两个星期可以搞定的东西,一两年过去了还没搞定。 ”
如果出门问问是一家硅谷的公司,境况会有什么不一样?“肯定会不一样,你这个问题不需要问,你想问的是有什么不一样(果然是做自然语义分析的)。”李志飞说:在硅谷,只要你能证明你的技术比别人牛、未来有应用场景,就能得到很多VC的青睐,因为硅谷的VC可能以前就是PhD、大公司的工程师出身,他们愿意投技术型的公司,一来对技术有热情,第二也能看懂,有对于未来的判断能力,而中国的风投大多是财务、金融背景,对于技术既没有热情,也因为缺乏了解而不具备真正的判断能力。
“美国很尊重创业公司,不管是政府、媒体还是公众,你去翻翻所有的大公司和小公司打官司的案例,媒体基本上都会站在创业公司这一边,而国内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质询:你一个没人听过的公司,凭什么跟小米(举例)去争?——但是你们这样的新媒体会好一些,你们会关注创业公司。”
末了李志飞又补充到,国内现在很多东西都在进步,每一个环节都在进步。“我们这样技术不成熟、用户没起来的公司能拿到投资,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也算是一个证明——我们的投资者还是很具备前瞻眼光的。”
“如果在硅谷,我们也许会慢一点,到现在可能30个人、20个人或者更少,但是事情做得更精细,基础打得更牢,毕竟在硅谷,竞争压力没那么大,也不用担心大公司抄袭——大公司也不是不抄袭,不过没那么有热情。”李志飞举了个例子,“以前我(在Google)做翻译,也有一些小公司做的翻译应用,技术未必很牛但是很有意思,我们也会拿来内部讨论一下,凭我们的技术一个人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复制,但是我们没有热情去抄袭,而且觉得自己有其他的idea,想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硅谷的大公司,从一线员工到公司上层都不太有热情去抄袭,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国内大公司的牛逼之处在于员工都很努力,抄袭也抄得很努力,这一点(不反讽地说)你不得不佩服。”
不怕别人比你聪明,就怕聪明的人比你努力。“硅谷的方式在国内太慢了,所以我们只能加快速度,业务、员工扩张的速度也会更快,但也会稍微粗糙一点。没有办法,要脱颖而出必须跑得更快。”
后记:先锋志很同意李志飞对于媒体追逐偶像的看法,国内确实有很多真正在脚踏实地做事、致力于用产品和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先锋志决定多挖掘一下这些人的故事。如果你是产品、技术人员,愿意分享你对产品、技术和世界的理解,欢迎和我们聊聊。
转自 http://www.leiphone.com/movvoi-vall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