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超过35岁的C++,它的创造者现在在做什么?
最近,69岁的Bjarne Stroustrup老爷子又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没有退休,担任摩根士丹利的Technical Fellow,并且仍在积极参与C++的开发。
相比于国外的大龄、高龄程序员,35岁程序员“天花板”,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梗。
程序员在内的互联网工作者过年回家,恐怕也没少被质疑这一行就是碗青春饭。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中国,程序员到底能不能干一辈子?
“我肯定干不了一辈子”
在“中国程序员能不能干一辈子”的知乎话题下,很多人直接了当地给出答案:
不能。
原因很简单:程序员面对的是一份高强度的工作,同时面临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于身体素质、学习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入行即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量子位与刚入职不久的程序员的交流中,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谷同学今年27岁,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当年,他在几份大厂的offer中选择了腾讯,从事算法研发工作。
但伴随着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开场,焦虑感变成了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他对量子位说,这种情绪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同事们的工作能力都十分出色,让人不由得有种优胜劣汰的紧张感。
二是工作强度真的很大,“晚上12点的北京,都见怪不怪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有点个人时间了,他也不敢放松——这会儿不看技术贴、论文,就没时间去跟上技术更新的节奏了。
每天的工作都被生活裹挟,回家就想躺在床上睡觉。谷同学这样自嘲,他也坦言,自己如今几乎没有什么社交。
“我肯定干不了一辈子,太累了,精神压力也太大了。”
不过,谈到转行,谷同学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在他周围,也暂时没有可借鉴的前例——身边35岁的程序员其实不少,主要都是leader级别,他们目前也并没有要转行的意思。
“先升上组长再说吧。”
“没听说有人转行”
关于转行这件事,入行接近10年的朱老师也说,“没听说过”。
昔日一起写码的同事,有人去了阿里,有人去了字节,有人当上了Tech Leader,有人还在一线开发。但总之,这群已经35岁或快35岁的程序员,“貌似没有被优化的迹象”。
在朱老师看来,团队里经验丰富的老程序员其实对开发效率影响很大,“新人搞不定的bug,老程序员可能看两眼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因此在负责团队招聘时,朱老师本人并不觉得年龄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指标,技术水平能不能达到团队的要求才是重点。
唯一会让朱老师感觉到年龄焦虑的,是“学不动”的问题:
是会有担心,自己的技术能力突然就落后了。
不过,码代码的快乐会冲淡这种忧虑——作为一个主业是DevOps的程序员,朱老师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游戏开发和折腾服务器。
谈到自己的未来,已经迈过30岁门槛的朱老师说:
未来3-5年应该是不会失业的。如果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我比较担心被AI取代了。
“可以作为终身职业,但需要转型”
但必须承认的是,当前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平均年龄都很年轻。
根据猎聘网数据,2019年1月-9月,全国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基础画像显示,在年龄分布上,25-30岁的程序员占比达到52.96%;35岁以上程序员仅占6.65%。
工作年限分布上,工作经验在3-5年的程序员占到28.18%,5-8年占26.86%。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程序员仅占11.7%。
大周是一家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司的程序员,27岁,如今已成为项目组的Team Leader。
作为一个把程序员视作终身职业的从业者,他的危机感表现得更强烈一些。
在他看来,程序员作为终身职业本身是没问题的,不过,将单纯的一线开发作为长远的职业规划方向,恐怕并不合适。
和朱老师一样,他认为“大龄”不是关键,关键是技术视野、框架理念能不能与年龄相匹配。
随着执业年龄增长,遇到的业务场景随之增加,了解的框架也会有所扩展,对各组件的理解都会随着实践加深,这样的经验是年龄小的开发人员所不具备的。因此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其实更适合把握方向性的决断。
但是一线开发工作要求程序员思维敏捷,对技术更新/迭代敏感,同时精力充沛以便快速处理多种突发问题。
必须承认,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思维敏锐性、学习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导致知识库不可避免的固化。这对一线开发来说是致命的。
单纯靠技术在业界立足的大佬,当然也不是没有,但在大周看来,那只是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才能做到的。想要把程序员当作终身职业,更普适性的方法就是转型。
因此,大周对自己的规划是,在从事开发工作的前期尽量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对各项技术的理解,总结团队项目在开发/迭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累对业务足够的理解认知,让自己在未来既具备足够的技术基础解决一线开发问题,同时也有足够的经验处理团队问题。
而这样的想法也并非大周一人独有。
周围的一线开发人员均有带团队的渴望与需求。
“谈论这个话题为时尚早”
谷同学、朱老师、大周等人的观点,其实也是社交媒体上围绕这一问题的几种声音的代表。
但相比于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也不少网友认为,谈论这个问题为时尚早。
知乎网友郑天玑就指出,对于一个大部分90后还没有30岁,一个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主力还是80后的时代而言,谈能不能干一辈子,真是太早了。
严格意义上讲,80后90后还处在技术的积累期,这一代人甚至还没有到集体厚积薄发,大量同龄人开始创造发明当下主力开发语言、开发框架的阶段。
也有网友直接搬出了小学课本上的文章《小马过河》:
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不敢过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而小松鼠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自己过河试试才知道,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哪些公司对大龄程序员更友好?
35岁真的是程序员“天花板”吗?程序员能干一辈子吗?
无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确切的答案,作为一个风头正盛的行业里那个不确定的“x”,程序员们都无法阻止它们在生活中被提起。
阿里巴巴CEO张勇同样被阿里的同学问过这个问题:过了35岁,还能不能专心写代码?
据《人物》报道,张勇的回答是:
对于35岁以后立志写代码的同学,我120%鼓励、支持、欣赏、敬佩,为你们创造条件。
另外,在接受量子位采访时,AI独角兽旷视联合创始人、CTO唐文斌也曾对此表示:要尊重行业经验。
而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化,或许也是时候从文化、机制上去探讨资深程序员们的职业发展之路了。
所以,你如何看待大龄程序员们当前的处境?
在你的珍藏名单里,是否有哪些节奏更适合大龄程序员,文化氛围对大龄程序员更友好的公司?
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 THE END –
转自 https://news.mydrivers.com/1/725/725466.htm